万柳跋长堤,江乡景重题。谁知今赵北,大似向杭西。
雄安之英,鄚州之灵。白洋淀地灵人杰,特殊的地理和自然生态环境、丰厚的人文历史积淀,成就了多彩的白洋淀文化形式。8月21日上午九点,太阳集团网址“聚焦新政,探访三农”赴雄安新区走访基层暑期实践队一行来到白洋淀,分赴圈头乡、赵北口、马家寨三地,进行为期一天的民俗文化调研活动。
民乐笙笙乡魂聚——圈头音乐会
圈头音乐会是白洋淀地区家喻户晓的民间组织,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如今已经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扩展名录。在热心村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桥东村,见到了陈万民老先生。老先生今年已经有60岁了,做音乐会也有一些年头了。见实践队员们前来,陈爷爷很高兴,带队员们参观起来。
刚入大堂,队员们便被悠扬的笙乐吸引,原来是音乐会的孩子们正在练曲儿,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个孩子,了解到圈头乡音乐会一直在乡里免费教热爱音乐且勤奋好学的孩子学吹笙唱曲儿,采访结束后他们还兴奋地为我们表演。
出屋时适逢陈奶奶,实践队员们在与她的交谈中得知,圈头音乐会经历代社会先贤鼎力传承,丰富了本乡人民的精神生活。如今众人合力,奋发进取,使古老的音乐焕发了新的生机,并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团体的认可。音乐会连续40多年教孩子学曲儿,无年龄限制,兴趣使然。圈头音乐会活动经费的来源大部分都是来自现会长的父亲陈老先生外出表演筹得的善款以及北京协会捐助的资金,早些年他们还卖掉了药王庙内的古董供桌筹得一些钱。乡里的药王庙内供奉药王爷以及历代名医,在每年农历四月十八,这里会举办庙会,届时音乐会将让出师的学徒为庙会表演吹笙唱曲儿,用以祈福,庙会持续四五天左右,人来人往,十分热闹,这个习俗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微风悠悠芦苇香——芦苇画技艺
在圈头乡东街村,队员们找到了一家制作芦苇画的手工作坊。作坊主叫夏洪亮,今年已经62岁了。据他介绍,芦苇画工艺复杂,手艺人收入也很不稳定,很多人已经不再从事这项工作了。前来买画的大多是外地游客,也有本地居民。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夏爷爷也开始在网上售卖芦苇画。
每每提起芦苇画,夏爷爷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他们祖辈的一项技艺,他的儿子如今也跟随父亲学做芦苇画。当问及雄安新区的建立对这项手工技艺有什么影响的时候,夏爷爷乐观地说:“芦苇画80%的色彩是利用芦苇的自然色差,经过熨烫碳化等工序制成,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手工艺品,是传统工艺与现代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具有浓厚的水乡特色。新区成立以后,大力提倡旅游业,注重环保,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力也会加大,芦苇画将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水波漾漾画中行——水乡船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船是水乡独有的特色,住在湖心岛上的人家,进进出出都要靠船。白洋淀传统造船技艺源远流长,在当地人的带领下,队员们来到了具有“造船之乡”美誉的马家寨。据当地人介绍:轿船婚礼是别具特色的一种婚礼形式。在茫茫湖光波影中,看到万绿丛中的新婚轿船,听到祥和喜庆的新婚乐曲,陶醉在这广阔的天地之间。船更是白洋淀人对故乡的记忆,有船才有家的味道。2009年,马家寨的传统造船技艺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洋淀千年流淌的碧水,涵养了白洋淀的文化,滋养着勤劳智慧的白洋淀人。走在淀中小道上,独具水乡特色的壁画映入眼帘,时时刻刻跟你诉说着江北水乡的独特魅力。这种匠人精神令实践队员十分感动,村民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也让队员们振奋。白洋淀文化将会成为雄安新区独特的文化名片。
(通讯员:王逸 周初)